AI技術的早期應用曾被廣泛地嘲諷。專家系統取得了一些實用的效益,但範圍不廣,但它的規則管理(rule management)的作法則在實務界引發了廣泛地應用,造成「規則管理系統(BRMS)」的興起,也更促成了今日美歐等先進企業中「決策管理系統(DMS)」的興起。

台灣企業在AI應用上是落後歐美的。當年我們在ERP應用上落後了十多年,如今在DMS應用上也落後了十年以上。《人工智慧在台灣》指出台灣企業應找對發展的方向,即選定正確的題目,這是非常正確的訴求,但書中建議的方向不太正確,會使企業界失掉了取得low hanging fruits(挑軟柿子吃)的大好機會,我在後面會再說明。為什麼呢?讓我們看看國外應用的經驗。 我們要先了解決策的三個分類,簡示如下圖。

圖中的OD在台灣習稱「作業性決策」,在大陸則被統一稱為「運營決策」,這是AI能最快產生效益的領域。IBM公司在推廣的ODM (Operational Decision Management)就是指這類OD的決策管理。 我進一步把決策系統的演進內容簡要總括在下圖中。

現今決策管理系統中,由電腦來處理的知識來源有兩大類:規則與模型。

己知的知識,不論是由專家提供或是企業內部累積的經驗,要外化為規則(rules)而由規則引擎(rule engine)來自動處理,不再需要由軟體工程師來編寫程式。

還不知道的知識,則由機器學習(ML)來找出關聯性(其或是因果關係),建成規則集(rule set)或預測的模型(models)以協助決策,這稱為預測式分析學(Predictive Analytics, PA)。

這裡涉及的內容與術語很多,我另外寫文章來做說明,此不贅述。

由這些歷程來看,有兩個問題要澄清:(1)沒有數據(data)就沒有AI應用?(2)專家系統已進寒冬?

手握一個石頭,若手鬆開了,請問石頭往哪個方向走?知道地心引力原理的人都知道石頭會往下落。不知道地心引力原理的人僅憑經驗也會知道答案,不需要分析任何的數據。再問:手握大小不同的兩個石頭,由一米高的地方鬆手,一起開始往下落,何者會先著地呢?有不少人會答錯喲,以為較重的石頭會先落地。人群中只要有一個人(專家)知道地心引力及空氣浮力的原理,就可立即提供「兩個石頭同時落地」的正確答案,其他人拿這個答案來應用即可。

製造企業經常在面臨「應採購多少原物料?應製造多少產品?要不要委外加工…?」的決策問題,內部有幾個人會去計算淨需求呢?一個也沒有吧,用MRP(物料需求展開)就解了。用人去算還保證答案是錯的(除非企業規模很小而訂單量也很少)。

這就是早期專家系統及今日決策管理系統的強大魅力所在!

因此,《人工智慧在台灣》第118頁中所述『以今天的技術來說,大數據及機器學習是發展人工智慧的必要條件』是太過武斷了。沒有大數據就沒有AI應用?這當然是錯的!我們只能說「沒有大數據就沒有機器學習」。

前往下載區取得文章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