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賀伯特先生的知識體系中,有兩個極重要的三角型:ARC與KRC。

KRC是指,K(Knowledge,知識)、R(Responsibility,責任)和C(Control,控制)三者。任何一點的升或降都會使另外兩點產生同樣方向的升或降。

不願承擔責任,就不可能真正學到知識,也不可能把工作控制好。我們是做了父母,才學會了做爸爸媽媽的知識,還是先學會了知識,才當 父母的?當然是前者。先有了責任,才漸漸學會了知識。企業中各級管理者是怎麼培養出來的?有經驗的高管都知道,管理者是那些先勇於任事,不怕承擔責任,而後漸漸學會了對應知識的人!若有新進人員要求公司先給他完整的培訓,等學會了他就能好好地做事了,你應該立即叫他 滾蛋!K與R是對應的,平衡的!

有沒有知識(K)很高,但控制力(C)卻極差的人呢?沒有,因為他的知識有問題,不夠高、或是錯誤的。例如,一個滿腦袋都是工業管理觀念與知識的主管,一定無法好好控制製造工廠的運作與績效。他極可能僅在意提升作業員的績效,但卻造成了過多的在製品,使出貨提前期大幅度地延長。可見,K與C是平衡的。同樣的,R與C也是平衡的。一個喜歡怨天尤人的主管,即他的BSR很多,就不可能好好控制他的工作產出。他必定是個麻煩製造者,需要一大堆人去為他擦屁股(收拾善後)。

KRC告訴了我們在作為的過程中,K、R與C三者之間真正的互動關係。它還有一個重要的啟示:KRC是提升能力的唯一方法!

能力的提升是靠KRC的擴大,一個三角循環的提升:多做一點(承擔更大的責任)、多知道一點、做得更好一點(控制更好)。賀伯特先生指出一個很有趣的現象,若一個人躲起來,如躲到月球上去,隔離了世間的幹擾,好好靜修,也不會成功與快樂,因為他拋棄了責任(R)。若然,則出世修行就不是個正確的方法了,入世修行才對!想好好休息很長一段時間,想放下而什麼都不做了,大概人也就快完蛋了。為什麼?不想做了,一定是覺得遊戲不好玩了,或是有某些人或事是自己不想再面對了。這都表示在自己的心智上出現了問題,應去找出問題、設法加以解決,再回到“積極作為”的狀況中,才是正解呀!

ARC三個構面是,A(Affinity,親和力),R(Reality,真實性)與C(Communication,溝通)。這三者組合而成為“理解(Understanding)”。A是喜歡,愛,是用距離來定義的。兩個人彼此欣賞,自然就會靠近,縮短距離。若你討厭某個人,自然就不想靠近他,或看都不想看到他。R是同意程度(agreement)的大小,也就是共識的程度。你很同意或真正瞭解的東西,你對它的真實性就很高。不懂或不同意,則真實性就低了。C是兩個端點之間訊息或意見的交換。ARC中任何一項的提升,都有助於其它二項的提升,反之,亦然。例如,你討厭一個人,A低了,而你也不想和他溝通了,故C也降低了,當然二人之間也不會再去建立什麼共識,即R也被拉低了。在歐洲有不少名品店裡僱用講中文的華人做導購員,以迎合愈來愈多的華人旅客。因為都是華人,都講中文,親和性立即就提高了,容易建立共識而達到溝通(說服購買)的目的。

ARC中最重要的項目是溝通。管理學中談到溝通的也很多,但都無法真正地講清楚,反而給人一種印象,認為溝通是一種“意願”。其實,溝通是一種“能力”,它具體包括兩大能力:複製(duplicate)、控制。因此,溝通能力取決於一個人的控制能力與複製能力。我們曾經提到過,控制包括了兩種意願,故它與親和力有關。若親和力(A)小了,控制力量會減小,必使溝通失敗。複製能力很容易理解,即能接收並瞭解對方想要表達的內容。這當然是一種能力的表現。如對方講英文,若我不懂英文就無法複製了。企業裡不同職能單位之間的溝通,也要看自己理解對方專業的程度,若完全不理解是很難真正做溝通的。高管們另外要注意的是“要設法使自己容易被別人所複製”,不管你有多高明,若表達的內容與方式讓對方無法複製,必將使溝通失敗,而達不到溝通 的目的了。有的人善於溝通,這不僅是口才好壞而已,而是上述控制與複製能力的表現。我常見一些高管們抱怨部屬太笨,聽不懂他講的道理。真的嗎?實況是他自己講話時的“可複製程度不夠高”吧?但你若指出這個真象,他的血壓或呼吸頻率就增高了!

高管們要十分注意“溝通時差(communication gap)”的現象及其影響力。溝通時差是一個人從“發出溝通”到“得到回復”的時間。有的人,你問東、他答西,或遲遲不回答,這就表示他的溝通時差很長!每個人在心裡都是“一定要得到答案”的,故若別人不回答,自己就會在心裡推想一個答案。然而,自己推想出來的答案,不論內容為何,保證全都是負面(negative)的。因此,你若不回答別人的溝通(如e-mail)或慢回復(溝通時差很長),則別人想的結果全是對你不利的負面結論。這對你自己很不好呀!另外一個值得高管們應用的原則是:溝通時差長的人,其情緒度必低,你要特別小心這種人。 溝通是兩個端點之間的訊息交換,但端點不一定是人!我們與物之間也是 可以溝通的,當然,這要下些修練的功夫才做得到。常與物(環境)做溝通,一個人才會外觀(就是往外看),心情才會更好。花太多時間照顧自己的心靈,會讓一個人愈來愈內觀(就是往內看),並且愈來愈苦悶。賀伯特先生有一個很奇特的發現與建議:走出疲勞!即在你下班後感到勞累時,恢復的方法不是在家裡一個人靜一靜,而是走出門外去散步。散步時千萬別做思考了,而是觀察四周,特別是要去看人群。走不到 30分鐘,你就會感到心情愉快而不再那麼疲倦了。高管或坐辦公室的人,工作上的疲勞多與人有關,即白天心靈按鈕被按了很多次,故感到累。去散步是外觀,往四周看,特別是看人,就會恢復的。

進一步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