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4.正確的電腦化觀念為何?

答:

1.在電腦化的內涵上,應同時考量公司內的組織結構、人員素質、工作特性和資訊科技之間的關連和互動,不可狹窄的將電腦化視為電腦軟體和硬體的引進而已!
2.在電腦化的推動進行時,一定要遵循從上而下將整體營運規劃做得完全,其次再由下而上依個別作業或功能著手設計與執行,瞭解這完整的電腦化內涵和實施的大原則,才算建立了正確的電腦化觀念體系。

095.企業為何需要電腦化?

答:

企業基本的競爭條件不外乎「品質要高」、「成本要低」及「交貨時間要快」,而能達成此目標的利器,即為使用電腦。企業必須充分利用資訊技術以求質變,只有利用資訊技術才能更新企業程序。
要贏,一定要用電腦。
目前企業經營的競爭愈來愈激烈,利潤是愈來愈微薄。以往競爭優勢漸漸失去,未來企業的競爭要仰賴什麼?當然是靠管理水準的提升!
而管理如何提升?唯有選擇電腦化,藉電腦化的過程大幅提升管理水準,選擇了競爭利器-電腦化,您的企業已經贏了一半!

096.何謂資訊引導型的管理系統?

答:

從以往管理發展歷史看來,曾經過分別以生產、行銷、財務、人力資源等不同重心的發展階段,在現今資訊發達的社會中,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特別提出合乎現代潮流的資訊導引型管理系統 (Information Based Management System),以資訊為經營管理的中心。
此新型管理系統是一種集合多種專長專業人員的組織。平時各自擷取相關資訊,並依照企業的整體目標、經營策略的指導,群策群力,遂行任務。正猶如樂團式的組合,依據樂譜(資訊)而合諧共鳴。

097.何謂世界級製造系統?其效益如何?

答:

世界級製造系統(WCM, World Class Manufacturing)是製造資源規劃系統(MRP II)再加入日本企業所推動的:
1.及時供料(JIT, Just in Time)、
2.全面品質(TQC, Total Quality Control),
等具體作法,創造出嶄新的製造管理體系。其具體效益比之原來的MRP II又大得多,包括了:
(1)換線生產成本(Changeover Cost)降低75-80%;
(2)工廠使用的面積減少50%;
(3)庫存降低;
(4)原料降低75%、在製品降95%、成品降75%;
(5)原料和零組件成本在頭2-4年降低30%,以後每年降5-10%。

098.高階主管面對電腦化常犯的錯誤有哪些?

答:

1.未參與電腦化的整體規劃
2.以為電腦化是下階層或專家的事
3.以為願意付錢即是支持,不花足夠的時間去關切
4.以為自己不懂,所以參加也沒用
5.以為電腦化可以獨立進行,人員、組織和管理流程不必調整
6.以為電腦化主要在節省人力

099.電腦化之後組織管理特性會有哪些改變?

答:

1.決策更客觀。
2.強調事前規劃。
3.加強部門間配合,責任分明、績效明確。
4.組織層級變少(扁平化)。
5.平行式溝通取代上下垂直式。
因此,管理制度須因應這些新趨勢而調整,以發揮彈性,提高效率。

100.電腦化投資,其成本效益關係如何?

答:

企業電腦化的目的,主要在建立一個合乎競爭要求的管理資訊系統。如以時間進度來看,初期的投入多,收益相對較少(參見附圖),但在一旦將資訊系統建立,效果發揮之後,其成績就非常可觀,企業經營也邁入一個新的階段。
對個別企業而言,良好的電腦化規劃,慎選合格的資訊廠商合作,則是有效縮短投資期間的關鍵。

101.何謂首長查詢系統(EIS)?其特性及優點為何?在使用上有何限制?

答:

1.首長查詢系統(EIS, Executive Information System)係為協助高階進行資訊分析之決策支援系統。
2.產品之特性及優點:
(1)可將現有之資訊應用系統資料轉入EIS之資料庫。
(2)可建立資料層級,以便在EIS中作挖掘(Drill Down)式之查詢。
(3)人機介面可配合中文視窗、滑鼠作業,操作容易,且具親和力。
(4)資料表現可配合彩色螢幕,作出各種圖形及表格,使資料容易解讀。
(5)查詢時可提供:
a.挖掘法:可對有興趣之資料作更明細之挖掘;
b.擲骰法:可任意組合查詢角度,臨時變換角度及分析資料項;
c.展示轉換法:可任意選擇資料表現方式,以各種不同圖形或表格表現資料。
(6)利用時間軸之分析角度,尚可作資料之趨勢分析。
3.使用上之限制:
(1)只針對現有的資訊應用系統,換句話說,若未建立完整之資訊應用系統,即不可能開發EIS。
(2)需搭配合適之電腦語言及資料庫管理系統。

102.何謂制度合理化?制度合理化與電腦化何者優先?

答:

1.在常識上,大家都瞭解一個電腦化的公司,其管理程序與手動作業的公司不同。同時,大部分的管理者也都體認到,電腦化唯有配合管理變革,才能產生應有的威力。因此,公司電腦化和制度合理化至少應是同時進行的動作。另一方面,我們常可在許多公司實際進行電腦化的經驗當中,發現電腦化引進的資訊科技,根本改變了原先經營管理問題的本質。
2.制度乃為協助工作順利進行之一種規範,是結合人與工作之工具,亦為推動工作與掌握工作結果之方法,當企業規模漸漸擴大時,應妥為設計與應用,然何謂制度合理化?即是以達成營運目標為目的,考慮如何結合工作者、工作內容、用來完成工作之工具(科技)及組織四者之相互關係。所建構出之作業流程及規章,故市面上有許多顧問公司在協助一般企業進行制度規劃時,往往忽略了工具之影響力,當工具改變時,工作方法亦隨之而改變,故在未決定使用工具前(手動作業或電腦化作業)即進行制度規劃是錯誤之作法。
3.制度合理化之作業流程應為:電腦化管理系統工作系統管理制度工作者。即先透過資訊建立合理的工作系統,再據以調整管理制度才是正確的方法。

103.企業成功的運用製造資源規劃系統(MRP)可帶來哪些具體效益?

答:

根據美國的實際經驗顯示,企業若能有效實施製造資源規劃系統(MRP II, 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II),則平均可帶來以下的具體效益:
1.庫存降低20-50%,提高存貨週轉率,減少黃金積壓與利息支出。
2.因交期縮短(約50%)及延遲交貨次數減少(約80%),使客戶服務水準提升,而可使年銷售額增加5%。
3.提升了生產規劃及控制的能力,使間接人員減少12-25%。
4.採購人員因減少跟催與內部協商等工作,而有充裕的時間從事採購本身(如比價等)之工作,可使採購成本降低5%。
5.製造資源規劃系統(MRP)另可使運輸成本、庫存陳廢成本、加班成本等支出均降低。
6.因總生產力的提升而使製造成本降低5-20%。

104.我國資訊化的投資情況。

答:

我國企業已配置電腦系統者約60-80%。但偏重於硬體投資,軟體極少。但在資訊化的投資,與其他國家相較,卻顯然相當不足 。

105.企業電腦化的投資結構如何?

答:

依照先進國家的實際經驗顯示,企業進行電腦化時,除了電腦硬體和電腦軟體的購置之外,還要對人員組織的教育訓練、管理制度及作業轉型進行相對的投資,其金額往往大於前者,達3倍之多,立即電腦硬體和軟體的支出,則佔全部投資的25%。
此一數字可使我國企業人士深思。畢竟,一個正確的電腦化觀念可因此建立,那即是:電腦化≠電腦硬體+軟體。

106.傳統手動型管理統v.s.資訊導引型管理系統

答:

以下我們將針對資訊處理、組織型態、溝通協調、管理制度、主管人員…等十個面向來進行比較分析:
一、資訊處理
【傳統手動型】 正當性低、時效性差,規劃作業不易。
【資訊引導型】 以電腦為主,正確性高、時效性佳,利於規劃作業及平時各單位間作業的協調配合,故管理效益較高。
二、組織型態
【傳統手動型】 以職能式組織為主,輔之矩陣式或事業部制型態。專業幕僚因組織成長而增加內部工作系統亦趨複雜化。
【資訊引導型】 資訊式組織型態較傳統組織為扁平,管理層級減少。專業幕僚人員因資訊程度提升而減少,內部工作系統隨之定型化。
三、溝通協調
【傳統手動型】 依組織架構進行垂直式(上及下)的溝通為主。
【資訊引導型】 依管理情報系統進行網狀溝通,資訊可直接自承辦人處取得,毋須透過主管。
四、管理制度
【傳統手動型】 為因應手動作業,故以表單設計、事務流程及各對應的作業規定為主,且多為定性的規則;受人員異動影響頗大。
【資訊引導型】 制度面強調資料之正確性/及時性,較不受人員異動影響。
五、主管人員
【傳統手動型】 資訊欠缺常導致組織目標不清晰,管理者不易培育。
【資訊引導型】 強調分析性與觀念化之能力,只需具有專業資訊化能力,即可進行。
六、管理風格【傳統手動型】 易傾向專斷獨裁或形成人情式的管理風格。領導主要靠權力,而較少靠專業能力。
【資訊引導型】參與式管理,管理風格較具彈性,領導需靠專業能力。
七、控制幅度
【傳統手動型】 不能過大,管理性工作之制幅度以5-7人為限。
【資訊引導型】 無傳統限制,依彼得杜拉克先生的說法,已轉變為「溝通幅度的概念」。
八、決策方法
【傳統手動型】 主要靠作業程序,以慣例、經驗法則或決策者本身的推想、判斷力做決策,定型化決策較少,多為啟發式的決策品質受各階層影響極大。
【資訊引導型】 定型化決策由電腦化作業資訊系統支援,受人員主觀偏見影響的程度較低。啟發式決策由決策資訊系統來協助,較易有系統地累積組織學習的經驗。
九、授權作業
【傳統手動型】 依主管對部屬的信任程度決定授權範圍,缺乏計畫的授權工具。部屬績效只能靠報告系統、管理制度查核、預算執行等方式加以評估。
【資訊引導型】 依部屬的工作目標進行授權,擁有可計量的授權工具,部屬績效可由管理原則充分授權,毋須事必躬親。
十、企業發展
【傳統手動型】 在經歷初創、發展、成長、成熟等各發展階段時,因受限於人員成長、制度建立及各項管理技術之導入,所需時間較長,發展中所耗用之試誤成長亦極高。
【資訊引導型】 再經歷初創、發展、成長、成熟等各發展階段,用電腦化作業系統之高穩定度與制度化特性,人員較易系統地培育發展,所需時間大幅度縮短,試誤成本亦因而大幅度降低。

107.企業電腦化前後管理系統之異同。

答:

項目電腦化前電腦化後
1.企業目標僵固、定期修正權衡、職放
2.管理文化控制規劃
3.組織型態寬度與層級加大、加深扁平式
4.管理制度書面化流程、人治資料、事件導向
5.資訊享用高階或少數人專有全員共有、透明化
6.決策者主管、少數人主辦者、群體
7.決策方式由上而下、高階為主協調產生
8.決策模式大部主觀、隨意的趨於定型化
9.決策思考部門、職能的整體、全面的
10.溝通方式上下來回、金字塔式網狀、跨部
11.管理風格專斷、獨裁參與式管理
12.管 理 者年資、企業歷史專業能力,用觀念
13.控制幅度5-7人為宜依溝通幅度之限制
14.授權程度主觀 、無一致工具例外原則、目標導向
15.上下關係加強控制(命令網)分享責任(協調代表)
16.資訊傳達被加工、掩飾原味
17.會計角色獨立,報稅等用管理資訊之部分
18.控制中心產量、金額時間、決策品質
19.成本基礎直接成本為主直、間接成本並重
20.存貨地位資產沉入成本(負債)

108.人工作業與全面整合電腦化作業之差異。

答:

如以交通工具作為範例,可舉搭乘直升機和汽車來比擬全面整合電腦化以及人工作業之差異,相關比較分析如下表所示:

項目直升機(全面整合電腦化)汽車(人工作業)
行  程明確、直接隨時改變
運動方式事前規劃彈性修正
效  果快速、不受路規限制
完全是層級的躍升
經常受限路況、延誤
塞車是常事
系統維護非常重要、強調預防故障可停放路邊

如果企業在導入電腦化時,觀念與作法不正確,則有可能只是以舊車換新車(兩者仍是在道路上行進,本質沒有改變),而達不到身空飛行的效果。

109.建立行業別應用軟體所搭配之電腦硬體環境應考慮哪些因素?

答:

1.使用應用軟體之特性且對於執行速度之要求。
2.資料之多寡,應如何規劃硬碟之容量及備費資料之設備。
3.電腦化部門是否均在同一地區及其連線方式,並考慮其資料傳輸即時性之要求。
4.安全保密性之要求程度為何?例:應採購終端機或PC?如何避免中毒事件之發生?
5.特殊環境對硬體設備之需求,例:空氣中含酸量、含塵量太高時,應設特殊規格之電腦,以防損壞。與某些機器設備連線時,應考慮連線設備之規格…等。
6.人員特殊需求之硬體設備,例:顯示器、滑鼠、條碼等設備。
7.未來軟體之硬體發展方向。
8.與其他自動化裝備方面連線及規劃方式。
9.投資效益之評估,例:針對需求與投資預算進行比較、成本效益評估。

110.資訊公司與管理顧問公司之異同。

答:

資訊公司非管理顧問公司,兩者之「業務(產品/服務)」、「優點/專長」以及「限制條件」皆有所不同,如下分述之:

項目資訊公司管理顧問公司
業   務提供硬體、訂製應用軟體或套裝軟體及對其軟體產品提供有限的教育訓練與服務為客戶提供「管理」方面之教育訓練課程、教學錄影(音)帶、相關管理顧問服務;而為電腦化提供顧問服務的情況也日趨普遍
優點/專長針對軟硬體相關開發工具、程式技巧等偏向電腦技術性之項目針對手動作業下之工作實務及原理較為擅長,並對人際關係之溝通協調、化解問題較有經驗
限制條件較少深入參與客戶之實際運作,亦很少針對客戶組織結構及管理制度的調適提供實際的顧問服務;故電腦化過程中所需的「變革管理」課題,很難由資訊公司來提供本身沒有充分運用電腦化資訊系統以進行管理工作的經驗,更很少深入地參與大型整合性應用系統設計與製作的工作經驗;故僅就手動經驗去對資訊系統的建立做「想當然」式的顧問,易落入紙上談兵的陷阱

111.企業應如何考慮及因應程式之維護問題?

答:

針對企業/企業應用程式之維護問題,分析如下:
1.由誰負責程式維護:公司內部作業之變化大,則對於維護之需求量大。如此,應考慮是否自行承擔全部或局部之程式維護工作,並分析成本效益。
2.若欲自行維護程式則應考慮:
(1)系統維護之管理方式:是否能有系統地記錄維護之內容、是否有一制式規格,以利工作之交接,不致造成斷層現象。
(2)人才之培訓、異動及升遷管道。
(3)技術移轉:軟體公司是否有技術移轉的能力及方法,否則即使企業能解決上述(1)與(2)之問題,亦是白搭。
3.將維護程式工作交由軟體工作之客戶應考慮下列因素:
(1)軟體公司之可靠度:是否具長久經營之潛力。
(2)程式製作是否標準化: 標準化不但可提高生產力,亦可使人員流動之影響力降至最低。
(3)程式之開發及維護是否有完整之紀錄保存。
(4)是否有完整之軟體相關文件,包括使用、導入及技術手冊。
(5)是否明訂維護之收費基準。
(6)服務品質及解決問題之績效。

112.一個標準的套裝軟體應提供哪些支援服務?

答:

這些支援服務可分為教育訓練、版本更新、一般支援、導航顧問、修改程式等五類,然這些服務並非全然免費,而是本著「共存共榮、平等互惠」的原則來執行。

類別項目
教育訓練(1)產品操作訓練課程。
(2)工作原理訓練課程。
(3)技術說明訓練課程。
(4)其他電腦化輔助訓練課程。
(5)新產品/版本說明課程。
版本更新(1)新版本寄送。
(2)協助客戶安裝或進行資料轉換。
一般支援(1)傳真服務。
(2)電話熱線。
(3)遠端診斷。
(4)現場協助。
導航顧問(1)管理導航。
(2)高階諮詢。
程式修改(1)修改需求分析(或系統分析)。
(2)程式修改。

113.試說明企業需與合作之資訊公司建立哪些共識?

答:

企業需與合作資訊公司建立「長期合作的事業夥伴」、「重視『人性』因素」、「高階支持電腦化」、「重視導入的成本效益」、「建立雙贏的共識」以及「建立服務有價的概念」等6大共識,詳述如下。
1.長期合作的事業夥伴:
(1)因管理資訊化產品,不像一般之機器或工具性軟體,其複雜度較高,且有應用技術的問題,故供應商須具足夠的支援能力,始得令用戶於售後服務上獲得保障。
(2)藉電腦化來提升公司之管理水準,並非一蹴可及,而是需長期培養。
(3)失敗的代價和成功的代價一樣高。花同樣的代價,若失敗了,整個全浪費了。相反地,若成功了,則可發揮莫大效益,故用戶必需珍惜,並要有成功的決心。
(4)雙方長期合作成本最低:對資訊公司而言,若有新的產品推出,版本的更新或其他支援服務,原客戶即是最佳的基本會員,可節省尋找客戶的時間。對用戶而言,可就近找到熟悉該公司狀況之支援或解決方案,節省試誤成本。故雙方長期合作是最有利的局面。
2.重視「人性」因素:
電腦系統畢竟是人在使用,唯有人能好好利用它,才能真正發揮電腦化的效益。
3.高階支持電腦化:
在電腦化的過程中,勢必有跨部門之協調或仲裁的事情發生,若高階不支持或不關心,則電腦化專案勢必困難重重、無法展開。
4.重視導入的成本效益:
以電腦化成本及效益的分配來說,百分之七十五的效益來自成功導入所發揮的效果。而已成本分配來看,電腦硬體和軟體只佔一半的成本。故導入成本是絕對不能省的。
5.建立雙勝的共識:
一方面用戶缺乏電腦化的推動人員並缺乏此方面導入之經驗,另一方面資訊公司則在此方面有經驗豐富之人員;若能彼此合作,對用戶將可縮短學習時間、降低試誤成本,而資訊公司則能人盡其才,可謂雙勝之局面。
6.建立服務有價的概念:
因為資訊公司最主要的成本,即是「人事費用」,若服務收不到費用,資訊公司將會虧損,連帶影響服務意願及品質,故唯有在合理的利潤下,用戶才能真正獲得資訊公司充分的支援,否則省了導入成本,卻一直在試誤中支出更高的學習代價,還不自知!

114.委外開發軟體應如何訂定買賣合約?

答:

1.界定需求,含系統分析及系統規格作業流程。
2.各作業流程中雙方紀錄之留存方式,以作為日後作業之依據。
3.測試流程之擬訂。
4.交貨方式及時間之定義。
5.系統規格確認後,提出修改規格之處理方式。
6.維護期間及服務項目之定義。
7.原始程式之交付方式及範圍。
8.技術移轉之服務範圍及方式。
9.系統相關文件之製作範圍及內容。
10.使用系統教育訓練之時數及方式。
11.著作權之規定。
12.請款方式及付款條件等規定。

115.應用軟體發生不能適用之原因為何?如何解決?

答:

企業導入電腦化,發生軟體不適用的可能原因如下:
1.知識問題:此因使用者對軟體系統之知識有所欠缺所致,尤其是以手動作業的邏輯來衡量電腦化系統時,常發生此現象。
√ 解決方式:即是教育訓練。
2.系統問題:這並非程式的錯誤,而是原始設計的觀點和架構,不合於應用需求。
√ 解決方式:經內部討論與評估,進而決定調適或修改方向。
3.管理問題:電腦化作業必然與手動作業不同,原有制度與流程將因電腦化而改變。
√ 解決方式:透過高階人員介入與協調。
4.程式問題:專指程式錯誤,即程式執行與原來設計相左。
√ 解決方式:應委請軟體公司修正。

116.現在立即進行電腦化是否適宜?

答:

以電腦產業進化的狀況看來:

  • 電腦硬體夠快且價格低廉。
  • 電腦網路技術成熟且電腦軟體完整適用。
  • 電腦化經驗累積足夠。

任何企業,要能存續運作,只有一條路:立刻使用電腦來改善管理。現在開始,下定決心進行,並指派專人負責規劃及執行,則必定達到成功。

117.中小企業為何應立即著手全面電腦化?

答:

1.從效益的觀點來看,唯有全面電腦化才能創造最高的生產力和全面提升的經營管理效益。
2.從競爭取勝的觀點來看,中小企業的資源短缺、人才不足是先天限制。如果沒有利用資訊創造競爭優勢,根本很難以立足和成長;反過來說,如果一開始及全面電腦化,則無異奠立了必勝基礎。
3.從實際導入的行動來看,中小企業相對於大企業,顯得人少、作業量少,因此阻抗少、困難少、改變少,可以快速地進行電腦化的變革,而不必像大型企業需大費周章、逐次進行。
4.從成本支出來看,由於硬體愈見愈低廉,軟體愈見成熟,從而「營業 —> 生產 —> 供應 —> 財務」全面性整合的套裝軟體已在市場上出現,所以全面電腦化是可以簡單計算的投資。

118.如何和軟體公司共存共榮?

答:

1.瞭解軟體公司的實力,從成功個案、人員配置及成立年數,都可觀察出虛實。好的軟體公司,必然也是配置質量皆優之管顧問的公司。否則,也只是一個會寫程式的公司而已!
2.尊重和利用軟體公司的專業與經驗。若把公司的電腦化視為提升體質的「革命」,則軟體公司是從外界參與這場「革命」的專業性助力。但重視之餘,主動權仍應操之在己!
3.合理付費。不勞而穫或隨意殺價,絕對無法達到「革命」成功的目標,最後吃虧的還是自己。

119.如將電腦化視為完成企業轉型、管理變革的手段或步驟之一,則理想的順序為何?哪種順序亦發生阻力?

答:

根據策略管理專家的說法,高階主管應設法瞭解並掌握企業變革的過程及性質,並盡力降低期間的成本和痛苦。
而企業轉型及變革的自然順序,應該如下:
「觀念 —> 技術 —> 資訊系統 —> 組織結構 —> 管理制度」
至於一般企業在電腦化時,所犯的錯誤,則是採用了一個容易造成組織和人員抵抗的順序如下:
「管理制度技能資訊系統組織結構觀念」

120.企業電腦化過程中,應用系統發生錯誤的原因和除錯成本為何?

答:

根據實證研究指出,企業之應用系統產生錯誤,在需求定義不清的可能性最大(佔56%),其除錯成本最高(佔總除錯成本之82%),詳情如下:

121.ISO9000的認證和電腦化有何關聯?

答:

如果電腦化的層次是在管理控制、策略規劃層次,則ISO9000的認證和電腦化二者就是一體的兩面,因二者都是再重建企業的管理程序,二者相輔相成,只是ISO9000的認證較偏重於品保,而品保是絕對需要優良的管理體系來搭配。電腦化對ISO9000的貢獻在於提供生產、物管、財務、人事等職能的支持,並可以藉文件電腦化的功能,隨時立即查閱、遵循。

122.MRP系統的應用成效通常不好,為什麼?

答:

MRP整合應用軟體的導入,不是技術問題,而是管理問題。引進MRP系統和進行ISO9000的認證一樣,需要進行管理程序的再生(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而不能以現有的管理觀念、作法。因為多數企業在使用MRP系統時,並未由高階主管主導,為投入大量管理幹部,未全新改進管理制度、作業流程,更為進行大量教育、訓練,也未尋求MRP專家協助,所以大部分MRP系統的使用成就是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