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時間管理談個人成長

*阻礙個人成長和善用時間的三大錯誤觀念是什麼? ↓
*反省過去在劃地自限,為什麼? ↓
*畢業後要忘掉自己念的科系,為什麼? ↓
*經驗是資產還是負債? ↓

*從過去中尋找未來的方向,是嗎? ↓
*忙碌,好嗎?對嗎?
*越做,事越多? ↓
*人生有先天的意義嗎? ↓

*一日三省我身是否太過了? ↓
*時間管理的本質是什麼?目的何在? ↓
*長大了,快樂就跑掉了?


PART1:導正觀念
第 1 章:前 提 時間可管嗎? ↓
第 2 章:觀念1 只在換問題? ↓
第 3 章:觀念2 先修正心圖? ↓
第 4 章:迷思1 過去的反省? ↓
第 5 章:迷思2 現在的忙碌? ↓
第 6 章:迷思3 未來的追求? ↓

PART2:確立未來
第 7 章:原因 時間反溯原理 ↓
第 8 章:做法 實踐人生大願:望 ↓
第 9 章:憑藉 潛意識導引法:信 ↓
第10 章:夥伴 千山我不獨行:愛 ↓

PART3:把握現在
第11章:節用 避免浪費以保持精力 ↓
第12章:正確 充分投資以提升效能 ↓
第13章:快速 建構系統以提升效率 ↓
第14章:趣味 幽默健康以增進樂趣 ↓
結語:擁抱矛盾的新平衡


第1章 前 提 時間可管嗎?

時間是一個很奇特的東西,許多人都感到時間不夠用,因而產生了如何管理時間的問題;它可以被解決,但首先我們要相信”為時不晚”,即現在開始學習還來得及。時間管理還有一個大前提:要能自我管理。

追根究底,時間管理的真正目的在”創造快樂的人生”、在”展現自我的意義”,這兩者都不容易;為達目的,我們必須做深層的思考,從”學習”著手來研究這個課題。要談時間管理必須先討論兩個最基本的問題:(1)為什麼要談時間管理?(2)時間真的可以被管理嗎?


1-1 為什麼要談時間的管理?

為什麼要談時間的管理?最直接的原因是時間不夠用;更深入一點的原因是想要更好地表現自我

依據調查,有99%的人都認為有時間的壓力,即時間不夠用,而只有1%的人認為時間已經夠用了;在有時間壓力的人中,約有10%的人認為需要額外再有10%的時間,約40%的人需要再多25%的時間,而另外50%的人則需要再多有50%的額外時間。看來,時間不夠用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因此,時間管理的確有其必要性急迫性

有句話說:人的一生就是自我的展現。大多數的人都有其人生的願望,想要從人生中得到些什麼,或做些什麼。自然每個人都必須付出時間,以達成自己的願望。然而,雖然每個人一生所有的時間長短不同,但卻都是有限的,我們能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想要做的事嗎?這也就牽涉到時間的管理問題了。

對企業而言,由於它是人的集合體,而企業員工對時間運用的效率將直接影響到營運的結果,因此,企業也希望其成員均能善用時間,以提升整體的績效。現代企業間的競爭也多與時間密切相關,如近來廣受企業重視的以時間為基礎的競爭(Time-Based Competition) 即為一例。可見時間管理的研究,對企業而言也是愈來愈重要的。

本書目的即在協助讀者們善用時間,並減低時間所造成的壓力。


1-2  時間真的可以被管理嗎?

時間是什麼?這是一個人人都知道,卻又很難回答的問題。不同時刻的時間,給我們的感受也大不相同,例如我們有時候覺得時間極為緊迫,不夠用;有時候卻又覺得時間太多,不知如何打發,甚至要找方法來(kill)時間。蠻奇怪的!

《時間地圖》書中提到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所做的解說:“跟一個漂亮的女孩並坐兩小時,你會覺得那只是兩分鐘;叫你在熱爐子上坐個兩分鐘,你會覺得那是兩小時。這就是相對論。”

魏柏博士曾經指出:時間有兩大特性:專斷無情,卻又令人充滿期待。它的特性真是難於把握。但是,人生時間的有限,卻迫使我們不得不設法把它管理得更好一點。

做得到嗎?即時間能被管理嗎?讀者們慢慢會發現:時間管理這個名詞實在用得很不恰當,很容易誤導我們的想法,而以為我們可以直接把時間管理得更好。其實,時間是無法直接管理的,因為真正需要被管理的是我們本身。換言之,「時間管理」這門學問的真正內容是「自我管理」(Self Management) 。

試問:我們要掌握的是時間還是我們要處理的事務?很顯然是後者。時間就像是一場球賽的計分板,是我們臨場球技發揮的自然結果。要想有好的分數,我們要勤於鍛煉球技與體力;要想將時間運用得更好,我們就必須把自已管理得更好。因此,時間管理在本質上是自我管理。

我將本書副標題定為《從時間管理談個人成長》,藉以強調:時間的確可以被管理,但其真正的含義是個人成長的管理。


1-3  時間管理的兩大前提

要想管好時間,有兩個基本的大前提:(1)要能自我管理,否則只是空談;(2)要深信為時不晚,否則免談

我們已經說過時間管理的本質是自我管理,一個無法管理自我的人,怎能管好他的時間?這道理是很明顯的。

在什麼年齡來研究時間管理最好呢?當然是愈早愈好。會不會有嫌太遲了的年齡呢?絕對沒有!

很少有人知道自己最後會活到幾歲。既然如此,那麼一位六十歲的人,多瞭解一些自我管理和時間管理的新知識,而更能掌握自己的時間與心情,感覺到生活得更有意義,不是很好嗎?

現代人有愈活愈久的趨勢。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早就被打破了。天下文化出版社的《新中年主張》對四十歲以後的人生做了極有趣,又發人深省的探討。四十以上或快到四十歲的讀者可閱讀此書,搶先一步瞭解及準備。這和買績優股票的道理一樣,早一步的人會優先享受較大的收益。


1-4  時間管理的真正目的

前面說人的一生就是自我的展現,因而時間管理的目的在成功地展現自我

我喜歡另一個更簡單而直接了當的說法:時間管理的目的在讓自己活的更快樂

有句話說:哭也一天,笑也一天。既然都是過一天,為什麼不笑著、快快樂樂地過每一天呢?話雖如此,但是“要快樂,並不容易”。

舉例:美麗的姑娘嫁不掉

如果一位既聰明又美麗的姑娘要出嫁,而她選擇物件的條件極為簡單,只要對方能讓她每天都快樂就可以了。那麼,我猜她必定將終身孤獨,根本嫁不出去,因為沒有人敢娶她!
沒有人能夠讓自己每天都快樂,那又怎能讓另外一個人每天都快樂呢?快樂也是一個讓很多人尋尋覓覓的東西啊!

故事:鞋匠得金而失掉快樂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某位富翁很有錢,但每天都不快樂。隔壁住著一對幫別人修理鞋子的夫妻,每天快快樂樂地修鞋,還經常唱著歌。富翁對此現象很惱火,有一天他叫人從鞋匠家的窗外丟了一袋金子進去。果然,歌聲停了,鞋子也不修了。夫妻兩人為了如何使用這飛來的財富起了爭執,並開始爭吵。富翁看到這個情況感到很滿意,他認為事情原本就應該是這樣的。

每次我在講到這個故事時,聽眾大都會會心地微笑,當我提到有位聽眾曾說“丟一袋金子給我,我保證會更快樂”時,聽眾即轟然大笑。很少有人相信財富多了會使人不快樂?但實際上,財富真的不能保證讓我們快樂,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看《看,錢在說話》,書中說明了一個人對他的經濟狀況是否滿足,不能用他有多少錢來衡量。同時,書中也說明了“富有是一種相對的感覺”。如果錢不能為我們帶來快樂,再多的財富也不值一文。 奧修在他的著作《金錢與工作》中提出許多特殊而有趣的看法。他認為有錢是很好的,因為錢就是力量,但一直想著錢就不好了。而且,錢要花,有錢而不花也是不好的。對這些看法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這本書,瞭解這位有不少人稱為大師(但爭議也多)的一些觀點。


1-5  時間管理的研習

快樂如此不易獲得,那麼我們又該由何處著手呢?答案是「學習」

快樂是一種能力。我們有能力讓自己過得很快樂嗎?

1994年一月我聽朱邦複先生演講時,他提到“無知造成無能”的觀念。的確,我們對某事物的無能為力,有相當的部份是來自我們對該事物的不瞭解。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知道快樂也是要學習的,要由來著手:多讀書、多思考、多交快樂的朋友、培養快樂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態度。郭泰先生寫了一本研究快樂的書《快樂訣》,內容平順易讀,也很充實,是開始研究快樂的極佳讀物。

近年來,有關時間管理的出版品很多,其中提出了各式各樣的方法,協助我們管好時間。例如,許多研究都建議我們要隨時將想到的事情、點子、靈感….等寫下來;要找時間澄清自己的價值觀、設定長期的目標,做好預先的規劃;當事情太多時要先區分它們的輕重緩急,排出先後順序,而儘量先做更重要的事;也有許多書建議我們要記錄自己使用時間的習慣,避免時間被任意的打擾和分割,以集中精力並提高效率。

這些研究結果看來都不錯,也都有人用它來提升了時間的運用。然而,我知道有更多的人還是無法從中獲益。正像《時間的藝術》一書中所描述的:人們總是先做自己喜歡的事,再做不喜歡的事;先做快的事,再做慢的事;先做簡單的事,再做困難的事;先做熟悉的事,再做新奇的事;先做別人指定的事,再做自己選擇的事。換言之,雖然在理論上,我們可以預先安排計畫,但實際上,卻總是不能照計畫執行。當我們處理事情時,常是按其出現的先後順序,而不是根據它的重要性。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認為,這是因為太偏重於研究時間管理的「做法」,而忽略了更深一層的「原因的探討」。

我習慣將事物的道理分成三個層次來觀察:

做法 (know-how),即著手進行的方法;

內容 (know-what),即其應有的內容;

原因 (know-why),即其正確的因果關係。

舉例:日本人大聲吃面 舉例來說,從小我們受的教導是吃面時儘量不要發出聲音,否則是不禮貌的。在日本,這個規矩卻正好相反,吃面時發出聲音是表示面煮得好吃。奇怪吧?發出聲音是「做法」,而為什麼要出聲音就是「原因」的探討了。

舉例:英國人閃燈讓先

又如,在臺灣開車要轉彎時,對方來車閃大燈,是表示他要快速先過的意思,即他不想讓你先轉過去。在英國,這個意思卻剛好相反,打大燈是表示請你先過。如果你不知道這個不同,在英國碰到對方要轉彎時,閃個大燈並加油門,而對方正在高興,誤以為你要讓他先過,結果雙方都加速,兩車kiss,會氣死。可見:做法雖然重要,但瞭解原因卻更為重要!

一般人多從學習「內容」和「做法」著手,但以重要性而言,應該先求掌握「原因」。又如,念書有許多種方法,有的講求細嚼慢嚥,而有的則先求綜覽概要。應該採取那一種念法,要看你在念什麼書而定。為什麼要念這本書呢?這就是know-why的考慮了。如果是讀雜誌或武俠小說,快讀可能是比較好的方法;但如果你決定了根本不要讀這些書時,則任何方法都是不對的。

這也是為什麼本書不只談時間管理,而必須更深入地探討自我管理的原因。

進一步瞭解